当前位置:首页
> 发布解读 > 统计信息

消费市场跨越发展 新兴业态异军突起

发布时间: 2019-10-08 信息来源: 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:

 

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、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,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重大转变,商品供应不断充裕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新型流通方式发展迅猛,消费结构不断升级,持续保持繁荣活跃、稳定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。

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零售总额连续跨越新台阶新中国建设初期,百业待举,市场商品极度短缺。195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.52亿元。改革开放以后,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,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,消费品市场发展空前加快。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5亿元,到199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。进入新世纪,消费规模连续跨越新台阶,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,2007年突破500亿元,2012年突破千亿大关。2018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2000亿元,达1938.59亿元,年均增长11.4%。

商贸体制改革不断推进,市场主体快速增长。全市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体制改革,大力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,紧抓“菜篮子放心工程”、“百城万店无假货”和“千镇连锁超市,万村放心店”等活动,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、多条流通渠道、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。至2018年末,全市批零住餐业各类经营主体合计达20.88万家[1],是2004年的9.7倍,年均增长19.1%;其中私营经济单位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比重已达到95.2%;吸纳从业人员达61.85万人,较2004年增长1.8倍。规模经营特征越发显现。达到限上规模的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由2004年末的286家增加到2018年末的1596家,增长4.6倍;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法人企业从2004年末的80家增加到2018年末的190家,增长1.4倍;其中中高档宾馆[2]由2004年的12家增至2018年末的66家。

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完善,新兴业态发展迅猛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,商品购买力明显增强,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了消费市场结构不断升级转变。商品供应极度丰富,超市、专业店、专卖店、便利店、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成为常态,连锁经营、商贸综合体、电子商务等新模式迅速发展,成为市场主力,各大专业市场逐渐向互联网+的智慧型市场转型。至2018年底,全市连锁经营企业实现零售额为178.80亿元,比2004年增长8.6倍,年均增长17.5%,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3.9个百分点。2018年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1818.2亿元,总量居全省第4位;2011-2018年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达50.4%,较全省年均高2.3个百分点。跨境网络销售从无到有不断壮大,2018年全市跨境网络销售9.7亿元,居全省各地市第6位,占全省跨境网络销售总额的1.7%

 


[1] 2018年为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初步汇总数据,2004年为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汇总数据。

[2] 中高档宾馆:床位数为200个以上且规模较大、设施良好的宾馆。

 

分享到:
0